Google治療師,可信嗎?

文章由語言治療師 Jennifer老師 撰寫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傍晚,治療所來了一對眼神充滿焦慮的父母,以及一位非常可愛三歲小男孩來做語言發展評估。孩子是由兒童專科醫生所轉介過來的,轉介信上提到:「依據父母提供的訊息,以及孩子就診時尚無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醫生診斷孩子疑似自閉,但建議家長每半年回診一次。」

每位來到治療所的個案,都需要再次接受語言能力評估。在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評估、父母的訪談、以及了解孩子的發展史之後,我心中開始對於「有自閉傾向」的診斷,產生了疑慮。

首先,孩子的父母,進入治療室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不是因為我們的疏忽,太常給孩子看手機,造成孩子的自閉?」家長解釋說,自己一直忙於工作,非常少有時間和孩子互動,因此常用 「3C褓母」來帶孩子。雖然,家裡還有另一位大孩子兩歲的姊姊,但因為弟弟沒有口語,姊姊不喜歡跟弟弟玩。

看著家長焦慮的眼神和不斷流下的淚水,身為語言治療師,同時也有兩個孩子的我,心中甚是難過。我了解,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須要為了生計忙碌,每天下班後身心俱疲,只能倚賴「科技產品」取代與孩子的互動,那也是萬般地不得已。

但是,3C產品不會造成自閉症啊!

3C產品降低孩子與人互動,降低使用語言的機會,或許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或發音遲緩,但不至於造成「自閉症」。自閉症是基因造成個案大腦連結與發展不同,與3C產品完全沒有關係。

再來,我遇過許多家長,在搜尋了許多跟自閉症相關的訊息後,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符合自閉症的特質,因此在與醫生會談時,對於孩子行為的描述「皆以自閉症孩子有的特質」來做表述,結果反而誤導了醫生的診斷。

等等,那麼這位孩子真的有自閉症嗎?

我壓抑內心的困惑,決定先從評估孩子的溝通能力著手,看看這位無口語的孩子如何「溝通」。

首先,我發現孩子可以獨立執行單一步驟指令,但對於圖卡指認的能力非常有限。此外,我發現孩子喜歡跟其他孩子玩,只是還無法主動和他人互動,是位內向的孩子。

接著,孩子對於一般玩具的興趣不大,明顯缺乏玩一般玩具的經驗。但是一拿到家長的手機後,可以快速搜尋要玩的線上遊戲,玩地也非常熟練,完全不需要任何協助(詢問家長後才知道,孩子連吃飯時也都是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吃飯)。

再來,在評估孩子的口腔動作能力時,孩子完全無法咀嚼稍微有硬度的餅乾,也無法在咀嚼時將唇部緊閉。孩子在不進食的狀況下,唇部皆是呈現打開的狀態,且偶爾有流口水的現象。

整個評估結束後,我跟家長分析道:「依據評估結果,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以及構音發展遲緩」,同時也跟家長討論治療目標和計畫,最後列出自閉診斷和發展遲緩診斷的同異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真實的狀況。

此外,我也建議家長在每次的治療課後,都繼續在家裡做複習和加強的工作。爸爸甚至在家裡成立了小教室,當起語言老師,讓家中兩個孩子一起上他的課。週末假日也開始常帶孩子出門玩,出去多接觸人群。當然,也改正了孩子使用3C產品的習慣。

在經過了和家長共同努力八個月的時間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明顯的提升許多。孩子在說話時雖然仍有存在些許構音問題,但已經可以使用簡單的完整句子做表達,情緒控制能力明顯的進步,跟人的互動能力也明顯的提昇,可以主動尋求協助,可以和治療師玩桌遊,和各種的玩具。

當孩子可以自在地跟治療師玩遊戲後,就是讓孩子學習與同儕互動的時刻。孩子自從上了團體課後,學習到了與同年齡孩子互動的技巧,也提升了主動使用口語做表達的動機和能力,孩子的溝通能力日與俱增。

終於,孩子慶祝了五歲生日,到了要上小學的年紀了。

在其他相關轉業人士討論後,大家都建議孩子可以入學了,不需延後入學。家長剛開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讓孩子進入小學就讀。孩子入學後,學校老師對於孩子各層面的表現都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結果遠超乎家長的想像。

如今,孩子正在就讀一年級下學期,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都和一般的孩子差距不大了。家長,在看到孩子的成長後也漸漸放下心中大石,完全不覺得孩子有「自閉症」。和家長討論後,決定等孩子一年即結束後,就可以順利從語言治療畢業了。

今天跟家長們分享這個案例,是希望家長們能了解:「不要偏信網路資訊,不要私做診斷」。

語言學習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個體差異極大,需要個別化的指引,幫助他們突破困境。連有專業證照的語言治療師,都需要與您的孩子接觸過,才能提供準確的診斷。

更重要的是「在為學齡前的孩子下診斷時,家長們提供給醫生的資訊,通常會成為醫生下診斷時的重要指引。」例如文中的家長,搜尋了許多跟自閉症相關的訊息後,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符合自閉症的特質,因此在與醫生會談時,對於孩子行為的表述皆以自閉症孩子有的特質來做表述,講得煞有其事。結果看醫生變成「確認自己的診斷」,而不是從專業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狀況。

現在看來,當時會被診斷出自閉症,應該是家長的誤導。

最後,提醒家長,孩子有出現狀況時,先保持情緒穩定,網路資訊當參考,但不輕信網路資訊,更別相信Google醫生或網路治療師,應該直接讓專業人士與孩子相處,讓專業人士做診斷。等到有明確診斷後,家長可以透過網路對診斷內容,再做更深入的了解。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家長誤判,也可以避免醫生治療師被誤導,不耽誤孩子早療的機會。

想了解更多關於Jennifer老師的文章,或是想要與Jennifer老師聯絡,歡迎點選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