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可塑性」改變大腦的10大原則

Untitled_Artwork 9.jpg

「如何幫助我的孩子學習語言?」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大腦語言迴路?」

親愛的家長,每個人喜歡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不過我們每個人的「大腦建立腦神經迴路的準則」都是一樣的。所以想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學習,必須從腦科學說起。

目前腦神經科學家針對「神經可塑性」提出以下「十大原則」 (Kleim et al., 2008)幫助我們用最適合大腦的方式學習新知識新技巧:

  1. 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

  2. 使用它並且改善它(Use it and Improve it)

  3. 特定性(Specificity)

  4. 有意義(Salience)

  5. 轉移(Transference)

  6. 干擾(Interference)

  7. 時間重要性(Time matters)

  8. 年齡重要性(Age matters)

  9. 次數重要性(Repetition matters)

  10. 強度重要性(Intensity matters)

讓我們會一個一個詳細解說:

「神經可塑性」十大原則

1. 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

大腦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小小的腦袋每天會消耗全身20%的能量。因為大腦工作量大,如果神經迴路年久失用,大腦會將迴路挪移他用。

就像忙碌的辦公室內,如果有個悠哉沒事的員工在角落泡咖啡,想必咖啡豆還沒磨完,就會被老闆抓去分擔其他人的工作。大腦也是一樣,沒用的迴路,就會慢慢被挪移他用,甚至漸漸消失。因此「使用新知識使用新技巧」是大腦維持新迴路的最基本準則。

2. 使用它並且改善它(Use it and Improve it)

叢林中的小路走不快,而且常常會被樹枝樹葉絆住;剛形成的大腦迴路也是如此,傳送資訊速度慢,而且常常會有斷訊的可能。反之,經常需要使用的大腦迴路,就像是高鐵,資訊受到完善的保護,傳送速度飛快,而且訊息能精準的傳遞到很遠的距離。

3. 特定性(Specificity)

大腦的每一個神經元就像是公司內盡責的員工,都有專門負責的工作。為了不浪費每天新進神經元員工,我們需要分配「特定的新工作」給他們做,讓他們「有目標」、「有目的」地幫助某一部份的大腦,學會新的人事物。

4. 有意義(Salience)

交給新神經元的工作需要「對大腦有意義」,如果大腦覺得沒有意義,就不會安排新進神經元去學習

由於每個人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都不一樣,治療的課程設計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大腦改變的速度。

5. 轉移(Transference)

當治療有效幫助新進神經元上工,或大腦成功學會一個新技能,通常能將這個新技能通轉移到相關的技能上,治療界專有名詞稱為「類化(generalization)」。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在治療室內學到的技能,出去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才算是成功的療程。

6. 干擾(Interference)

當一個新進神經元被指派做一件工作後,其他新進腦神經元就很難介入去做同樣的工作。舉例來說,高鐵如果蓋錯,重蓋會耗費兩倍以上的工時,需要「拆解、重整、重建」等工程。而當治療被延遲,孩子不得不用其他(不是最好)的方法溝通的時候,這些「次等方法」通常會成為學習正確溝通方式的阻礙,通常會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幫孩子「重新學習」。

7. 時間重要性(Time matters)

當大腦受傷後,復原速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慢。黃金治療期,因此而來。孩子剛出生到五歲之間,也是大腦學習語言的黃金期,這時期的大腦沒有任何的高速鐵路,大腦全部的神經元都一起待命,學習任何技能速度都飛快。

8. 年齡重要性(Age matters)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腦神經搭建的「高鐵」也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完善。這些堅不可摧的腦神經高鐵,幫助我們快速處理工作上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但也正因為它的堅不可摧,導致我們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大幅遞減。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學新東西特別的快的原因。

但是請不要氣餒,成年後的我們,大腦每天仍然不斷產出至少1400新的神經元(Spalding et al., 2013),所以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大腦可塑性的原則,繼續學習新技能。

9. 次數重要性(Repetition matters)

規律且經常的練習才是王道。每天睡覺時間都是大腦重整新資訊,搭建高鐵的好機會,因此每天10-15分鐘的練習,效果遠比一個禮拜一次60分鐘的練習,還要有效。

10. 強度重要性(Intensity matters)

蓋高鐵需要「鋼筋水泥」;在大腦內要建立強大快速的神經迴路,則需要適當的壓力。適時地挑戰自己的極限,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才能真正的看到改變。而每一個挑戰,伴隨而來的心理身理壓力,只要不超過負荷範圍(舉例:吃得下、睡得著、維持運動拉筋、對人生抱持樂觀),這些適當的壓力,都是讓小小腦神經元成長茁壯的好機會!

呼~沒想到改變腦神經迴路並不困難。不過「神經可塑性的十大原則」,要怎麼應用在語言學習上呢?

「神經可塑性的十大原則」以及「 語言學習」

不花時間講學理,讓我們來看👶小明媽媽的例子:

「小明的媽媽因為理解神經可塑性的10大準則,因此從小明出生後(時間重要性、年齡重要性),就時常和小明用語言互動(用進廢退),媽媽時常和小明一起唱兒歌,一起玩遊戲,一起大笑,一起共讀,一起做家事(使用它並且改善它)。當小明用手指著自己想要的物品,媽媽用語言回應他的需求『喔,你想喝奶奶~喝奶奶~』把握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機會,幫助小明在生活中學習使用語言溝通(有意義)

有一天,小明的媽媽發現,小明指著奶瓶說『巴巴』。媽媽沒有奶瓶給小明,反而跟他說『疑~爸爸不在耶,你要奶奶嗎?』,媽媽拿起奶瓶,眼看小明伸手開始躁動,媽媽接著說『奶奶來囉!』(干擾)

從那天起,媽媽決定跟小明一起唱『奶奶歌』、一起閱讀跟『奶奶』有關的童書、帶著小明一起『泡奶奶』(特定性),為的就是確保每天有機會和小明一起練習說『奶奶』(次數重要性)


當小明不小心說錯的時候,媽媽一次又一次的假裝聽不懂,回小明『爸爸在這裡!還是你要奶奶?』。一開始媽媽給小明10秒的時間改說『奶奶』,然後漸漸地把時間縮短(強度重要性)。媽媽幫助小明說『奶奶』,不是為了發音標準,而是為了幫助小明在日常生活中溝通順利(轉移)。」

—————故事結束—————

看完小明的故事後,你有沒有覺得「原來我平常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幫助孩子創造新的語言迴路」呢?

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語言老師。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用神經可塑性原則幫助孩子學習語言,歡迎聯絡附近的語言治療師,讓治療師們成為你孩子的「語言發展軍師」。

Reference:

Kleim, J. A., & Jones, T. A. (2008). Principles of experience-dependent neural plasticity: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after brain damage.

Spalding, K. L., Bergmann, O., Alkass, K., Bernard, S., Salehpour, M., Huttner, H. B., ... & Frisén, J. (2013). Dynamics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adult humans. Cell, 153(6), 1219-1227.